脑卒中是由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或血管堵塞引起的脑缺血缺氧引起的急性疾病。脑卒中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世界第二大杀手,中国第一大死因。在中国,每12秒就有一例脑卒中发生,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亡。另外,中风是我国第一致残性疾病,能基本康复的患者不到20%。虽然很常见,但是对于脑卒中,还是有很多误解。要认清这些误区,走出误区,提高脑卒中的知晓率、预防率和控制率。
误区一:脑卒中发病太急没有预兆。
如果及时发现脑卒中的症状,要抓紧抢救,75%的脑卒中是可以控制的!
脑卒中虽然发病急,但如果我们能注意到发病迹象并及时就医,大多数(75%)中风是可以控制的。
脑卒中发病预兆:
头、脸、手和脚的一侧突然麻木;
突然走路不稳,感觉头晕(警惕后循环中风);
突然,事情变得模糊和黑暗;
突然口齿不清,流口水,歪斜;
突然失语,不能说话或理解;
突发头痛;
突然感觉身体虚弱,不能轻松移动;
突然昏迷,难以醒来。这些脑卒中警告也称为轻微中风。不要低估他们。你必须及时去医院诊治。我国70%以上脑卒中为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和取栓。但静脉溶栓治疗对“时间”要求极高,需要在发病4.5-6小时内接受治疗,才能大大提高成功率。即使进行血栓切除术,最长时间也只有16-24小时。所以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误区二:中青年不用担心脑卒中,年轻人甚至小孩都能得到脑卒中!
在人们的印象中,脑血管疾病与老年人密切相关,中青年人不用担心。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中青年动脉瘤破裂并不罕见。如果中青年人不注意预防,也会发生脑中风。根据临床资料,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年龄在60岁之前。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原因有很多。一些年轻人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抽烟、喝酒、过度劳累、肥胖、高脂高糖饮食等,都会让脑卒中在年轻人中居高不下。所以,中青年人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三:定期输液可以预防脑卒中。
所谓“输血预防”是不科学的。
所谓“输血血管疗法”,主要是指一些急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抢救缺血边缘的组织。但是,这样的治疗条件非常严格。溶栓药物只有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用于患者,不能随便用于输液。预防脑卒中的真正方法是控制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等。,定期服用二级预防药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误区四:降压药只能在头晕头痛后服用,平时不宜服用。
有些高血压患者经常不规律服药,总是凭感觉停药。这种间歇性、不规律的治疗,不仅引起血压大幅度波动,还会加重动脉硬化,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最终会对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更容易诱发脑卒中。
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确的用药方法是在血压下降到目标范围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服药,并定期监测血压,减少血压的大幅度波动。
误区五: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各种脑卒中。
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当阿司匹林用于临床实践时,应首先评估其益处和风险。医生对阿司匹林治疗的获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取决于四个方面:出血风险、基础心血管疾病风险、阿司匹林治疗依从性和年龄。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高危心血管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但阿司匹林不是万能药,抗血小板治疗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抗血栓形成的同时势必增加出血风险。因此,临床医生在决策时需要平衡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需要尽可能地纠正出血风险,以实现临床效益的最大化。
误区六:血脂达标后可以停用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不仅是降脂药物,也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需要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才能有效。如果中途停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继续生长,斑块会脱落或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脑卒中复发。
因此,如无其他禁忌症,应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
误区七:脑卒中康复靠“养育”。
在脑卒中发生后,应尽快给予患者适当的康复锻炼。
很多人认为脑卒中已经发生,所以患者应该在床上充分休息,少活动。众所周知,这种完全休息会严重影响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甚至可能引起偏瘫肢体的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
正规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应尽早实施,一般应在病情稳定后一周内开始。最佳恢复期为发病后3个月内。对接受康复治疗3个月以上(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也有一定效果,关键在于方法正确。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需要“集体智慧”。面对现实,中风是可以治愈的,多关注、早接触、快行动,充分认识脑卒中的危害,普及科学脑卒中知识,提高预防意识,预防复发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