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预防有哪些误区

脑卒中预防有哪些误区

时间:2020-07-29 编辑:择思达斯 浏览数:

  脑卒中预防有哪些误区?脑卒中通常被称作“脑血管意外”,这一概念并不十分科学,反映了人们认为脑卒中是突然发生而难以预防的错误观念。另一个常见观念是认为,脑卒中是年纪变老的自然结果,无法防治。

脑卒中预防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脑卒中发病突然,没有先兆脑卒中多为突然起病,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预兆。发生前会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发生于完全性脑卒中之前的数小时、数天、数周和数月,有如下表现: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面部或单侧或双侧肢体的麻木、无力或瘫痪,表达言语或理解言语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不能解释的摔倒,吞咽困难,头痛(通常突然发生且非常剧烈)或某种不能解释的头痛,上述症状发作持续数分钟。不幸的是,正是由于发作时间短暂,症状很快消失,易被患者所忽略。TIA被称为“小中风”,常预示着可能继发而来的严重中风,是脑卒中的警告,应被当作急症及时处理。神经科医生更应重视对TIA的认识,防止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

  误区二脑卒中仅发生于老年人群大约33%的中风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下,近年来更趋于年轻化。年轻人发生脑卒中除了有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外,还有如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应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

  误区三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预防过分强调药物治疗而忽视脑卒中的综合处理,尤其是忽视预防,十分有害。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健康者可劝其戒烟戒过量饮酒,加强精神保健,健康饮食;积极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尤其是患有心脏病、心房纤颤者,可口服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剂预防卒中。口服抗凝剂华发令用于房颤患者的一级预防,可使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危险性下降2/3以上。二级预防是指:预防已患TIA,脑梗塞者的再发。不少患者及家属嫌麻烦,不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而一味追求“特效药”或每年输液几针见效,长期以来在脑卒中患者中流传着每到春秋就必须输液“疏通血管”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误区四脑卒中是不可治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目前有两大主要途径:一为血管途径,即溶栓治疗;另一为细胞途径,减轻缺血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治疗。大可不必又回到“悲观论”盛行的过去。

  误区五脑卒中并非急症脑卒中是与心脏病发作一样,应被当作急症在卒中后几小时内进行治疗。“时间就是大脑”。

  该怎么治疗脑卒中呢?我们不妨试试经颅磁刺激仪,高频率、高强度rTMS,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总和,导致刺激部位神经异常兴奋,低频刺激的作用则相反,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对rTMS刺激的局部神经通过神经网络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用对多部位功能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病人的大脑功能状况,需用不同的强度、频率、刺激部位、线圈方向来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